首页 新闻中心 镇江新闻 镇江舆情 金山热评

全力构筑促进社会平安进步的法治“护栏”

2025-07-01 10:32

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新近表决通过了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修订版,此次修订将一些新出现的影响社会治安的行为纳入管理范围,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治安案件办理程序等方面内容。从组织传销到侵害英烈名誉,从抢控方向盘到虐待被监护者……法律在时代变迁中正以新姿态守护着社会运转的神经末梢。

修订版以法为刃,精准切割着社会肌体上悄然滋生的新型病灶。新法纳入的这些行为,直指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关系的脆弱连接点。今日社会如精密交织的网络,人与人、人与制度之间依靠无数无形纽带维系,一旦某一脆弱环节断裂,整个系统都可能震荡。如网络空间中对英雄烈士名誉的侵害,损害的不仅是个人荣辱,更是集体记忆和民族精神这一深沉的精神纽带;又如抢夺方向盘干扰公共交通,瞬间破坏的是公共信任与安全这一物理连接;虐待被监护的幼老病残人员,则撕裂了代际之间最柔软也最基础的伦理纽带。这些“新型毒素”侵蚀的,正是维系社会整体稳定运转的“无形韧带”。

法律此次及时回应,其意义远不止于对具体行为的惩戒,更深层的是为这些新型“社会连接点”构筑起法治护栏。其一,法律及时填补了治理空白。在传统社会关系发生巨变、新兴连接点不断涌现的背景下,新法将一些过去法律未能明确覆盖的行为纳入规制范围,有效缝合了治理缝隙,避免“无法可依”的尴尬困境。其二,法律在确立行为边界的同时也发挥价值引领作用。例如将侮辱诽谤英烈纳入处罚,不仅是对行为的约束,更是对“尊崇英烈”这一社会共同价值的有力维护与倡导。其三,法律具有前瞻性的风险预防功能。针对干扰公共交通工具等行为进行规制,便是对具有潜在巨大危害风险的行为提前设置“防火墙”,避免“小恶”酿成“大灾”。

新法所规制的行为特性,对执法能力与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网络空间的隐蔽性使侵害英烈名誉等行为难以追踪;虐待被监护者常发生于家庭或机构内部,证据获取困难;干扰公共交通工具虽在公共空间发生,却往往瞬间爆发,需要快速反应机制。

为真正筑牢法治护栏,我们应聚焦于法治智慧与治理韧性的双重提升。执法机关需提升“穿透式”能力,如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网络侵害行为,建立对公共交通司乘人员的紧急报警联动机制。司法实践亦需及时提炼经验,通过发布典型案例为基层执法提供清晰指引。同时,社区网格应强化对特殊群体的常态巡查与关爱机制,建立“监护支持中心”,让社会力量成为法律触角的延伸。网络平台更应肩负主体责任,完善对侵害英烈名誉等有害内容的识别过滤与快速处置流程。

全力构筑促进社会平安进步的法治“护栏”,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当社会肌体随着时代车轮不断生长出新的连接方式,法治便必须成为那些无形纽带最坚韧的守护者。此次修法如及时雨,不仅为新型社会病灶开出精准药方,更在变迁时代为道德底线筑牢了法律堤防。(金胜)

责任编辑:华筱婷

返回首页
相关新闻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