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法救助让重病的被害人全家看到希望,“守护群众头顶安全”高空抛物听证会开进社区广场……近年来,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检察院注重发挥党建引领带动作用,将“人民至上”融入司法办案,积极回应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法治需求。
把群众冷暖记心头
“群众事,无小事。我们将党建引领与践行司法为民深度融合,让检察工作更有民生厚度。”滨湖区检察院党组书记、检察长舒广权说。
该院结合“检察护企”“检护民生”专项行动,打造特色党建矩阵,形成“一支部一品牌”模式,涌现出“公益先锋队”“守护美丽湖湾”“蓝莲花工作室”等精品办案团队。
外来务工的杨某因重病失去劳动能力,用人单位却迟迟未落实工伤保险待遇,一家人陷入绝境。经求助,滨湖区检察院不仅支持其申请劳动仲裁,更启动司法救助程序,联合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低保、联系医疗救助,持续半年的“暖心接力”让杨某看到了希望。“找准‘契合点’及时回应群众需求,我们多次走访社区、企业,让群众看到‘检察监督’不是冷冰冰的条文,而是带着热气的担当。”该院第四检察部主任张子扬回忆道。
在该院,“司法为民”体现在对困难群体“将心比心”的常态化守护。走进街头、社区、养老机构,针对农民工讨薪、老年人防诈等民生痛点推出“订单式”普法服务;在农民工学法活动周依托新媒体,用“接地气”的案例讲解维权途径;结合校园欺凌、网络沉迷、公共安全等热点话题开展校园法治宣讲,惠及9000多名师生。仅2024年该院共开展民生领域普法活动超44场次,覆盖群众近4000人次。
每起案件都经得起检验
犯罪团伙100余人冒充银行、中小微企业助贷中心工作人员,诱骗企业负责人办理贷款,以收取融资服务费等费用为由,先后骗取1000余名被害人5300余万元。
面对堆积如山的合同、转账记录,该院检察官办案组连续两个月加班阅卷,逐一核查被害企业诉求,精准区分“主犯策划”与“从犯执行”的责任边界。
“不仅要定性准确,更要让企业看到司法机关对破坏营商环境行为绝不姑息的决心。”第二检察部主任李威表示。
近年来,该院依托“蓝缕·丹心”党建品牌,将支部建在“业务链”上,党小组嵌入“疑难复杂典型案件办案团队”“优化营商环境办案团队”等9个跨部门办案团队,设立“党员责任区”将司法为民要求转化为践行“公平正义”的行动自觉。
党员为主体“冲在前,求极致”,上下一盘棋,把“从政治上着眼”贯彻到实际工作中。该院建立“案件质量评查+办案流程监控”机制,党员领衔评查,确保每起案件都经得起检验;设立窗口“党员先锋岗”,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设立“残疾人”“妇女儿童”等特定群体权益保护专用接待窗口,对特定群体权益保障的案件优先办理。
打造“阳光检察”新范式
“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。”滨湖区检察院将发挥党建引领与深化检务公开相结合,构建起“开门办检察”的新格局。
围绕滨湖区一处老街消防站,一场特殊的检察听证会正在进行:检察长主持,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“益心为公”志愿者作为听证员,采取“现场实地查看+案件汇报+讨论评议”方式,围绕涉案历史建筑修缮效果等广泛听取各方听证参加人的意见建议。“面对面监督,让我们看到检察权运行的透明度。”参与听证的人民监督员感慨道。数据显示,2024年以来,该院召开公开听证69场,听证员意见采纳率接近100%。
院领导带头对疑难复杂案件主持听证,邀请人民监督员参与听证会,由党员检察官现场释法说理,并借助人大代表联络站、社会治理中心等工作站点开展活动。同时,通过将12309检察服务中心升级为“一站式”监督平台,安排青年干警到窗口轮值接访锻炼,为群众排忧解难;坚持“检察开放日”活动常态化,邀请教师、社区工作者走进检察院,近距离了解办案流程……
“做优做实司法为民,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的新期盼,我们不仅要‘办好案’,更要‘说好检察故事’,让群众知道检察就在身边。”该院党组副书记、副检察长胡颖表示。